打破“35歲門檻” 政策要更給力
http://www.qdjcjx.com2025年08月11日 10:25教育裝備網
35歲,大約是一個普通大學生畢業工作10年的年齡,這時候正是一個人年富力強、創業進取的關鍵階段。然而,長期以來,35歲卻成為很多求職者邁不過的門檻,這一門檻折射出的是一種不合理的歧視,不僅加劇了就業焦慮,還可能引發社會矛盾。
近期,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關于打破職場“35歲門檻”的言論以及啟動“35+計劃”的行動,引發關注。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再一次反映了公眾對打破求職“35歲門檻”的期盼。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公務員與企事業單位已率先打破35歲這一年齡限制,這是一種積極的“突破”,表明著“35歲門檻”正在松動,年齡限制的堅冰正在消融。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就業領域年齡歧視的形勢依然存在,如何才能破除這道冰冷的“門檻”?這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需要從國家、用人單位、個人多個層面出發,共同努力,形成系統合力。
打破“35歲門檻”,國家層面上首先要做的是立法破冰,要不斷完善反年齡歧視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為打破門檻提供法律保障。同時要優化機制,激勵用人單位主動擁抱“35+”人才,用好人才市場、招聘會等平臺,暢通用人單位與就業人員的雙向聯系渠道。另外,要通過文化引導重塑社會認知,消除對大齡求職者的刻板印象,倡導多元化的人才觀,鼓勵構建終身職業發展體系。如此,才能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構建更加包容的就業市場。
打破“35歲門檻”,用人單位需要打破職場固有的年齡歧視觀念,改變在年齡等方面“一刀切”、增設就業門檻的用人方式。一直以來,有些用人單位偏向于招錄年輕員工,認為35歲左右的求職者年齡偏大,需要較高的薪酬待遇,缺乏活力和創造力,職業發展道路較為狹窄。其實這是一個誤解,職場中35歲的人才有其獨特的優勢,比如技術、心智、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比較成熟,還擁有一定的社會資源,創造力也依然處于活躍階段。用人單位要積極轉變用人觀念,根據國家政策、自身發展目標以及員工的職業發展來適時調整招錄、培訓和激勵員工的策略,創造良好、公平的就業環境。
打破“35歲門檻”,還需要求職者能自助。個人要通過能力素質的提升,來增加自己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比如通過“經驗結構化能力”將以往積累的經驗轉化為更加成熟的思維和工作能力。在復合能力上也要盡可能地提升,既可以深耕一個領域,掌握這一領域的多個核心部分,也可以盡可能多從事技術、專業、管理等多種崗位,進行復合能力的歷練。同時增強資源整合能力,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注意積累資源,服務所從事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兼顧家庭、工作的同時,堅持終身學習,補齊學歷、知識短板,實現個人的不斷成長。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讓經驗與活力互相滋養,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在適合自己的舞臺上盡情綻放。全社會同心協力,形成系統合力,才能共同打破這道阻礙人才流動與社會發展的門檻。
(作者系湖南省岳陽市委黨校講師、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岳陽基地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