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醫學教育英才 筑健康中國基石——達州職業技術學院醫康養護急需緊缺技能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http://www.qdjcjx.com2025年08月14日 10:36教育裝備網
地處川東革命老區的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近年來,學校緊密貼合大健康行業的發展趨勢,聚焦服務健康中國與教育強國戰略,服務萬達開地區基層大健康,對標醫康養護急需緊缺技能人才,成功走出了一條醫康養護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新路徑,以優秀的教育成果書寫了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的答卷。
靶向定位
突破醫療人才發展瓶頸
作為川東北僅有的擁有臨床醫學專業的高職院校,學校牢牢扛起為革命老區培養“留下來”的醫療人才隊伍的使命。
政策領航、使命驅動的戰略定位。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的指引下,學校以“服務老區、輻射基層”為辦學宗旨,精準對接《四川省“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中“強基層、補短板”要求,將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層醫康養護人才納入學院人才培養方案。
需求洞察、問題導向的精準把脈。校企聯合調研數據顯示:川東北地區基層醫療機構中,兼具臨床診療、康復護理、健康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占比不足15%。學校直面痛點,提出了破題之策:“以全科醫生勝任力模型為錨點,重構‘醫學—康復—護理’專業群培養方案,打造人才供應鏈。”
范式創新、圖譜驅動的改革設計。以供給側改革為指導,通過繪制醫康養護復合型人才職業能力圖譜,將全科醫生勝任力模型與基層崗位需求深度融合,創新構建了“德能創一體、醫教科協同、理虛實融通、校院社聯動”的實踐育人路徑。
多元突圍
構建全鏈條創新體系
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達州職業技術學院瞄準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培養基層醫康養護人才,爭做“供給側”的改革者和“需求側”的引領者。學校立足基層醫療需求,以“治未病”理念為引領,創新構建了“預防—診療—康復—服務”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鍛造出了“能防善治、知行合一”的基層健康“守門人”。
德技相融提素養,匠心育人啟新程。
凝心鑄魂,厚植醫者仁心。創新鑄德體系,一方面,深挖川東革命老區紅色資源,將紅醫精神、周永開同志“花萼愚公”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組織師生走進花萼山,將思政課堂搬到海拔1800米高山、把科研論文寫在千畝藥田。學生通過聆聽“七一勛章”獲得者周永開同志的專題黨課,探訪紅三十軍政治部舊址、紅三十軍長赤醫院舊址,感悟“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攻得下難關”的精神,并將紅色基因轉化為服務基層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強化醫學人文教育,通過“醫師職業精神”課程,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錚錚誓言,在臨床實踐、社區服務中涵養醫者仁心,使家國情懷與職業操守成為學生的精神底色。
“醫+N”強基,鍛造復合能力。打破專業壁壘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關鍵,繪制涵蓋“臨床—中醫—康復—護理”基層崗位能力的基層醫康養護復合型高技能人才能力圖譜,在臨床醫學專業中融入康復護理、健康管理、智慧醫療應用等模塊;在中醫學專業強化溝通技巧與健康宣傳教育能力;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融入推拿、艾灸、八段錦等中醫技術教學。同時,增設“智能醫康養護技術應用”“社區健康管理實務”“老年健康照護”等前沿課程,培養學生成為能夠適應基層多元化需求的“多面手”。
創新創業賦能,激活內生動力。將創新創業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逐步形成了“專業學習—科研創新—產業服務”的聯動模式。成立萬達開區域道地藥材創新創業孵化中心,孵化適老化智能家居、遠程健康監測等創業項目,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到學術科技研究和創新創業實踐中,如:參與花萼山萼貝的種植技術改良和智能社區醫康養護等項目的設計與服務優化。讓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解決問題的主動創造者,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
三擎驅動育英才,育人生態煥新篇。
“三型平臺”聚資源,打通育人鏈條。打破單一學校主體培養模式,構建“醫院教學、校企研發、社區實踐”深度融合的“三型平臺”。與達州市中心醫院、廣元市第三人民醫院、達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共建“全程教學班”“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實現了“課堂進病房”,并推行“3+2”教學改革,讓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與四川省中能諾德商務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合作,共建智慧康養實訓基地,引入行業前沿標準與技術。
“三跨團隊”凝智慧,共研育人方案。匯聚跨界師資力量,組建由校內專業教師、醫院臨床專家、企業技術骨干或行業資深學者構成的“三跨”教學團隊。天津天堰醫學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智高副教授為師生作題為《教與學的智能化:AI人工智能在醫學教育教學全過程中的應用》的專題講座。“三跨團隊”成員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開發、教材編寫、實踐指導等。
“三元導師”護全程,守護成長每一步。構建“三師”共導機制,組建了“學業導師(校內)+臨床導師(醫院)+生涯導師(企業/行業)”的復合型教學團隊,實施“理論授課—臨床見習—崗位輪訓”三階段培養,從入學到就業,為學生提供專業學習、臨床實踐、職業規劃等全方位、個性化指導,實現了人才培養的全程護航。
數智賦能強教學,能力躍升提質效。
AI技術助教學。引入AI技術賦能教學,大力推進醫工交叉的“智慧醫療”課程建設。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仿真等技術,建設省級臨床技能虛擬仿真實訓項目,覆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科室,利用VR/AR技術模擬復雜臨床場景和急救操作,讓學生在安全環境中反復訓練,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維資源拓維度。構建“線上+線下、虛擬+現實、靜態+動態”的三維立體化數字教學資源庫。開發涵蓋微課、慕課、3D解剖模型、虛擬病例庫、在線技能考核系統等豐富資源,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碎片化學習和自主探究,打破了時空限制。
智慧平臺促管理。建設醫康養護全流程智慧管理平臺,整合教學、實訓、考核及服務數據。該平臺不僅服務于校內教學管理,也能讓學生提前熟悉基層醫療機構智能化管理系統,做到無縫對接。
三域聯動踐初心,服務育人雙提升。
“校中院”——病例實教,理論落地生根。依托6個專業實驗室與醫學演練中心,引入真實病例開展“病例式教學”。學生分組完成從診斷到康復的全流程方案設計,通過分析、討論、模擬處置,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目標,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與動手能力。
“院中校”——實戰練兵,臨床淬煉成才。與廣元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合作醫院設立了“全程教學班”,學生大二階段即進入醫院,在真實醫療環境中進行為期一年的“理論—見習—實習”三階遞進學習。醫院資深醫師手把手帶教,學生全程參與查房、診療、護理,在真實醫療場景中“邊學邊練”,醫院副院長王秀珍評價:“學生已從‘醫學地圖閱讀者’蛻變為‘臨床路徑探索者’。”
“校社健康驛站”——服務社區,踐行醫者使命。將實踐課堂延伸到社區,組建了“智能社區醫康養護”團隊,深入達川區三里坪社區等地,開展了常態化“關愛社區醫康養護”社會實踐服務。為居民提供口腔健康義診、康復技術體驗、中醫推拿艾灸、健康知識宣講、血壓測量及慢性病管理指導等服務。
系列改革
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耕耘必有獲,汗水慶豐收。一套改革創新組合拳打下來,達州職業技術學院深耕醫康養護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實踐逐漸顯效,臨床醫學院獲得“四川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人才培養質量躍升。學生在各級臨床技能競賽中屢創佳績,獲得四川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康復治療技術”賽項團體一等獎,實現川東北地區零的突破。發起成立了四川省農民培訓學院,年培訓基層醫護人員2000余人次。近3年,“雙證率”(畢業證+職業技能證)不斷提高,基層就業率穩步提升。畢業生已成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里的中堅力量,以突出的表現,贏得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廣泛贊譽。
專業群建設標桿凸顯。以臨床醫學專業為龍頭,帶動康復治療技術、中醫學、護理等專業協同發展,構建起了特色鮮明的醫康養護專業群。“傳染病護理”等3門課程獲評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與省內外相關院校聯合主持建設省級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資源庫1個、預防醫學專業教學資源庫1個。臨床醫學專業群入選省級“雙高”建設專業群,開發了醫康養護系列教材8部,校企合作開發教材12部;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建成臨床醫學專業省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
社會服務成效顯著。師生將專業優勢轉化為服務社區、服務鄉村的實際行動。智能社區醫康養志愿服務活動年均服務社區居民6000人次,發放健康手冊1.2萬份,助力達州市三里坪社區醫院成功獲評全國300強社區醫院。“習聲繞涼”宣講團入選國家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重點團隊,“社區健康教育大講堂”等3門課程入選國家教育部門“能者為師”“智慧助老”課程資源,臨床醫學院獲“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育先進集體”表彰。
成果輻射影響廣泛。“雙主體、雙循環、多元協作育人”模式、“3+2”教學方法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實踐成果,為高職醫學教育改革創新提供了可參考借鑒的經驗,吸引眾多兄弟院校前來考察交流。
躬耕不輟,久久為功。未來,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德能創一體、醫教科協同、理虛實融通、校院社聯動的改革為引擎,為國家培養更多醫康養護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奮力譜寫職業教育服務健康中國與教育強國戰略的壯麗篇章。
(王澤華 張曉玲 艾水 張致誠)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