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泥瓦匠”到“智建師”——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無界”模式賦能智能建造人才培養
http://www.qdjcjx.com2025年08月19日 09:26教育裝備網
戴上VR頭盔,多人協同完成裝配式住宅構件高危工序預演;手指輕點,虛擬空間中的鋼筋便精準排布……在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國家級別建筑施工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傳統的工地場景被徹底顛覆。
近年來,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對接建筑業高端發展,依托2011年示范校建設項目“地勘和建筑情境教學工場”,結合國家級別虛擬仿真實訓基地質量工程項目、省級教改項目“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智能建造專業群與產業鏈融合路徑研究與實踐”和教育部門人文社科課題“區域產教融合助力數字經濟蝶變的實踐研究”,創新構建土建專業實踐教學“無界”模式,累計培養萬余名懂智能設備、善數據分析、能人機協同的復合型“智建師”,對口就業率由75%躍升至93%,入選教育部門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典型案例,并輸出至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世界職業教育貢獻中國智慧。
創新之路
四維“無界”直通崗位
當裝配式建筑、BIM模型、建筑機器人、智慧工地等技術成為行業標配,專業課堂教學仍圍著“砌磚抹灰”打轉。學生能熟練綁扎鋼筋,卻不會調用BIM數據;能完成混凝土澆筑,卻沒見過放樣機器人……針對“新技術缺位、全流程缺環、項目缺深度、真場景缺入口”這四大難題,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提出以“時間、主體、空間、認知”4個維度全面“破界”,將課堂與工地、理論與實操、單點技能與全流程能力“打通”,全面實施“智建師”培養新路徑。
(一)突破時間邊界:建立與產業“零時差”的實踐教學標準
學院變革的第一步,是讓教學標準“活”起來。政校行企共建智能建造產教融合云平臺,實時匯聚行業新政、技術前沿與崗位需求,形成“需求—課程—評價”實時閉環。平臺每年動態采集崗位需求信息超4萬條,驅動課程內容持續“上新”,近3年,累計優化升級課程模塊127個,新增智能測繪、裝配式施工等模塊9個,大幅提升了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的同步性。
(二)突破主體邊界:構建“校企人機師生”多元共育機制
學院認為,高水平的現代工匠,必須在多主體協同中誕生。學院攜手智能建造相關龍頭企業成立市域產教聯合體,校企遴選典型生產項目,企業工程師深度參與指導和評價工作。同時,學院利用VR/AR、智能機器人、BIM軟件,重構工序模擬技術研究體系,做好難點攻關。師生與企業工程技術團隊協同,聯合開展“BIM深化設計”“裝配式構件建模”“智慧工地數據集成”等項目攻關,近3年,獲得15項專利、80余項軟件著作權,學生以真實“企業項目”成果獲得用人單位青睞。
(三)突破空間邊界:打造“云工地+孿生空間+數智工坊”三階實踐教學場域
學院搭建多層次實踐教學環境:“云工地”“BIM(建筑信息模型)+VR(虛擬現實技術)”復刻公共建筑、住宅小區等建筑場景,學生可沉浸式體驗工藝與流程;“孿生空間”接入企業在建項目的真實數據,學生參與高仿真實操作業、虛擬決策與數據智能評測,錘煉復雜問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數智工坊”將真實企業項目引入校園,讓師生從方案設計、工藝施工到創新攻關、成果轉化全流程銜接產業一線。近3年,師生完成20余項企業技術項目,推動學生實現從“學習者”到“創新者”的華麗蛻變。
(四)突破認知邊界:重塑“虛擬認知—仿真精練—實戰創新”螺旋上升的實踐教學模式
學院把工地搬進課堂,先讓學生在“云工地”進行沉浸式全景演練,再佩戴AR眼鏡操控實體機器人完成毫米級放樣;依托湘江新區裝配式住宅等38個智慧工地項目,一鍵打通BIM建模、機器人集群協同、智慧工地管理等全流程,讓課堂、工地、產業同頻共振,學生畢業即可把圖紙精準落地為可交付的施工成果。
模式之效
從“湖南方案”到“國際標準”
十三載持續創新,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無界”實踐教學模式通過“課堂—工地—產業”同頻共振,交出硬核答卷。學生在土建相關領域獲國家級別獎勵12項,6000余名畢業生晉升為企業技術骨干,20余人獲得省部級技術能手、省級先進工作者稱號;15套行業仿真軟件、36臺套智能裝備年均服務2.2萬人;牽頭制定12項教學或行業標準,成果已推廣到全國20余所院校,并輸出泰國、馬來西亞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實現從“湖南方案”到“國際標準”的躍升。
從手握磚刀的“泥瓦匠”到精通數據的“智建師”,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用13年的堅定探索證明:只要勇于打破邊界,職業教育就能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為智能建造領域提供可復制的實踐案例。
(楊平)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