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深耕課程思政 探尋互動課堂育人新路
http://www.qdjcjx.com2025年08月20日 09:22教育裝備網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作為能源高等教育領域的先進典型,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目標,深耕課程思政,圍繞課堂教學進行有力改革。其中,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專業核心課團隊承接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課程思政視域下有效互動課堂教學育人新模式研究與實踐”,針對現有課堂教學效率問題,聚焦“有效互動課堂教學”,構建“知識傳授有深度、思維碰撞有力度、情感浸潤有溫度”的立體化育人體系,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問題導向
剖析課堂教學互動困局
通過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近3年480余份隨堂聽課記錄的深度分析,團隊發現課堂教學存在顯著的“互動鴻溝”:20%左右的課堂幾乎零互動,50%左右的課堂停留在“啟發式提問”的淺表層面,難以激發學生的深度學習潛能。對此,團隊創新性提出“全過程多維交互”理論框架,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通過全方位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習廣度。
創新實踐
構建多維互動育人新生態
內容重構:打造“五融”立體化課堂。團隊以課程思政為底色,重構“學科融合、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校際融合、虛實融合”的材料類核心教學內容體系。通過融入能源與信息材料、學科前沿材料、新舊動能轉換材料等元素,整理了材料改變生活、材料時事新聞、材料學家故事、材料前沿動態等百余個案例,建設了“大材料思政故事庫”,所有材料類課程共享,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
方法創新:構建“雙課堂”互動育人體系。團隊構建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有效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第一課堂”是思維碰撞的“問題場”,將知識點融入實際情境,提煉出真問題,采用問題引導法設計分組討論、同伴教學等課堂內教學活動,實現課程內容、教師講授與引導、學生討論等方面的多維互動。“第二課堂”是實踐創新的“生態場”,設計出浸潤文化、激發創新的體驗活動,如材料創新器件展演、金屬創意工坊等品牌活動,促進學生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評價重構:建立正向激勵、以生為本的交互反饋機制。團隊構建“全主體、全要素、全過程”的學習評價體系,鼓勵學生敢于試錯、大膽討論。同時,引入信息化技術,采用師評、生評、組評、自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在課堂內的問題式學習和課堂外的實踐類創新中都能“看見”學生的能力,正向激勵學生繼續思考和行動。
師資賦能:打造多維交互的學習共同體。團隊通過虛實結合、課堂共享等方式,建立了材料類學習共同體。通過學生反饋、督導聽課反饋、集體評課說課、教學反思等多種途徑,建立了師生交互、師師交互、自我迭代的多維學習共同體。在此基礎上,學院也構建了“新任教師—中青年骨干教師—教學專家”分階段培養體系,持續提升教師的有效互動教學能力。
模式突破
開創三維度育人新境界
開展“全過程多維互動”的實效性課堂教學。團隊通過一體化、全過程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創新,實現了“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學生分享—教師理答”的知識閉環學習。同時,通過“第二課堂”項目驅動實踐創新過程中的有效互動,實現了團隊選題、教師審核、團隊實踐、團隊展示的實踐閉環訓練,提升了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推動課堂教學質量顯著提升。通過有效互動課堂教學改革,團隊顯著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多個課堂被列為學校公開示范課(如“材料物理”“材料科學基礎”等),課堂互動更加頻繁和深入。
形成可復制的教學改革模式。團隊構建了基于“五融”的“大材料思政故事庫”和有效互動課堂教學新模式。“材料物理”獲評國家級別一流本科課程,“材料工程基礎”等課程被評為首批山東省一流本科課程、山東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為學院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通過重構“五融”教學內容體系、采用正向激勵的學習評價方法、建設多維交互的教研學習共同體以及構建有效互動課堂教學新模式等措施,實現“育人”與“育才”的統一。未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專業核心課團隊將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貢獻更多“石大智慧”和“石大力量”。
(甄玉花 王榮明 馮濤)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