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縣中學生享受高質量的教育
http://www.qdjcjx.com2025年10月20日 10:16教育裝備網
■課程教學提質的首要任務是更新教師教育觀念,使其認識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是應對新高考、實現更優升學結果的必要條件
■縣中的課程教學改革,不能盲目照搬城市名校模式,而要從自身的資源和學生特點出發
課程與教學是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發展的根本途徑,塑造著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品格素養。對于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而言,課程教學質量是決定學校發展的關鍵。《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明確將“課程教學提質行動”置于重要位置,意味著縣中振興不能僅依賴外延式的規模擴張、政策輸血,更要轉向內涵建設,將工作重心落到課程與教學的實質性改進上。
1 轉變課程與教學育人觀念
課程教學提質的首要任務是更新教師教育觀念,使其認識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是應對新高考、實現更優升學結果的必要條件。
一是要有更廣闊的課程視野,彌補縣中學生發展經驗的不足。縣中學生大多來自鄉鎮,普遍存在視野不夠開闊、社會實踐經驗缺乏的問題。這正是他們與城市學生“軟實力”的最大差距。縣中管理者與教師不能僅將課程內容局限于教材知識,還要將學校組織的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甚至校園文化建設,都看作彌補學生發展短板的課程,進行整體規劃,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質。
二是教學重心要從單純知識傳授轉向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應只是讓學生記住知識點,而是要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當然,簡單推行自主探究可能會讓縣中學生無所適從。教師需要為學生的思考過程搭建必要的腳手架,帶領他們一步步完成思考過程,而不是直接拋出開放性問題。應在學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再逐步放手,給予其更大的自主思考空間。
2 創新課程與教學實踐路徑
縣中的課程教學改革,不能盲目照搬城市名校模式,而要從自身的資源和學生特點出發,找到務實管用的實踐抓手。
首先,要構建基于縣中實際的課程體系。
第一,要用活國家課程,與鄉土資源深度結合。國家課程是課程建設的底線,但“開足”不等于“開好”,關鍵在于結合縣域實際進行校本化實施。縣中最大的資源優勢就是身邊的鄉土社會。教師可以嘗試將國家課程內容與本地的自然環境、產業特色、歷史文化相結合。這種做法不需要大量額外投入,卻能讓知識變得更加鮮活、親切。
第二,開發小型化、特色化的校本課程。縣中師資有限,而開發體系龐大,面面俱到地開發校本課程并不現實。更可行的策略是鼓勵教師結合個人興趣和專長,開發一些小而精的特色課程。縣中要做的是創造條件、提供支持,將教師的個人才華有效轉化為育人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樣的成長選擇。
第三,要將綜合實踐活動做實、做深。對于縣中來說,綜合實踐活動不必追求大規模的異地研學。可立足本縣,圍繞真實的社區問題或社會現象,設計一些小型的、持續性的探究項目。例如,學生可以研究本地旅游資源的開發情況并提出改進建議。這些可及可見的小項目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培養,往往更為有效。
其次,要推動縣中課堂教學“微”創新。
對于習慣傳統教學模式的縣中教師來說,進行顛覆性的課堂革命難度很大。更可行的方式是從微小的創新開始,一步步改變課堂生態。
一是教學方法應適當增加學生互動。縣中課堂“滿堂灌”現象較為普遍,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對此,教師們可以嘗試每節課適當進行“留白”,比如固定留出5—8分鐘,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上臺展示或者相互提問。僅僅是幾分鐘的改變,就可能推動學生從被動聽講轉向主動思考與表達。
二是教學內容應強化問題驅動。深化教學改革的突破點,在于推動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轉型,培養學生應對現實挑戰、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備課時,多花心思設計一兩個能引發學生思考的真實問題來驅動學生的持續性思考,或許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三是學習過程應強調“做中學”的體驗。縣中學生在復習備考中常采用“題海戰術”進行被動記憶和機械訓練,其結果多表現為思維的固化、知識與實踐的脫離。對此,縣中教師要將“學科實踐”的理念貫穿于所有學科的學習過程,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學生運用特定學科的思維方式探究問題,幫助他們擺脫被動學習模式、建立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3 激活課程與教學改革保障體系
課程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支持體系。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縣中,對內激活教師能動性、對外整合有限資源顯得尤為重要。
其一,要發揮校長在改革中的關鍵作用。
在縣中,校長是學校發展的核心,應成為教學改革最堅定的決策者、推動者和支持者。
在外部壓力下,校長要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緩沖帶”。縣中發展面臨著來自上級、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巨大升學壓力。有擔當的校長必須有能力應對這些壓力,主動向家長和社會闡釋學校的育人理念和改革的長期價值,爭取外部的理解與支持,從而創造相對寬松的內部環境,讓一線教師敢于嘗試、敢于創新。
在資源有限時,校長要創造性地整合資源。縣中辦學資源緊張是普遍現實。校長不能“等、靠、要”,而應主動作為。對內,要善于發現和調動本校教師的潛力,優化資源配置;對外,要積極與本地的企業、高校等建立聯系,爭取社會資源的支持。
在改革進程中,校長要成為教師的“主心骨”。課程教學改革必然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校長必須旗幟鮮明地支持和鼓勵勇于探索的教師,肯定他們在改革中取得的進步。當改革遭遇非議時,校長要主動承擔責任,保護教師的積極性,以允許試錯、鼓勵創新的校園文化激活縣中教師的內在動力。
其二,要打造協同發展的縣域教研共同體。
縣中教師常常面臨信息閉塞、單打獨斗、提升困難等專業發展困境。建立務實、高效、協同的新型教研機制是破解這些難題的關鍵。
教研部門的工作應側重專業服務。縣中教師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法和資源,而非空泛的理論指導。省市教研員應通過開展“送教下鄉”、線上診斷、學習工作坊等方式,為一線教師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資源。
校際教研應突出縣域協作。縣域內的幾所高中具有相似的生源特點、教學難題。縣級教研部門應牽頭組織建立穩定的、跨校的學科教研共同體。例如,可以固定每周進行一次線上集體備課,每月開展一次跨校同課異構活動,共同申報研究課題,最大限度地共享稀缺的優質師資和教學資源。
校本教研應強調真實問題解決。縣中的校本教研必須提升針對性與實效性,杜絕形式主義。教研活動應聚焦于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問題,以深入的課例研究、針對具體教學難點的專題研討為教師提供更加切實的幫助。
縣中課程教學提質是一場系統性變革,要從縣中實際情況出發,堅定地走課程教學提質的內涵發展之路。如此,縣中才能真正擺脫困境,實現振興。
(作者譚霞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鐵安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