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思政課 滿城是課堂
http://www.qdjcjx.com2025年10月21日 10:04教育裝備網
重慶,是一座英雄之城。紅巖精神如同不滅的燈塔,照亮了這座山城的過去與未來。無數革命前輩與仁人志士在這里用生命書寫忠誠,用信仰鑄就史詩,留下了一座灼灼生輝的“紅色富礦”。
2025年,作為重慶教育強市建設9項標志工程的“領頭雁”,“紅巖思政”育人品牌建設工程被系統納入《重慶加快建設教育強市推進教育現代化規劃(2024—2035年)》,以頂層設計筑牢思政課改革的制度基礎,全面建立紅巖精神融入學校教育的新機制。
從一節課到一扇窗
“紅巖思政”的“破圈”之路
當朋友圈都在感嘆“圈粉”越來越難時,具有重慶辨識度的“紅巖思政”課經過深入推廣,拿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績單。重慶市教委最新調查顯示,95.8%的學生成為這堂課的“真愛粉”。
這背后的“破圈”密碼是什么?
這一切,源于一場高位推動的戰略布局。2023年5月17日,重慶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首次明確提出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紅巖思政”育人品牌。同月,重慶市教委與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聯合發起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研討會,并正式啟動“紅巖思政”教育聯盟,構建起跨部門、跨學段、跨場域的協同機制。
“我們希望依托思政課堂這個主陣地,引導廣大師生深入挖掘‘紅色富礦’中的精神養分,讓紅色記憶成為堅定學生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劉宴兵介紹,在市委教育工委的推動下,“紅巖思政”逐步實現從單一思政課程向全學科拓展、從區域試點到全域覆蓋的“共振效應”。
如何讓歷史照進現實,讓紅巖精神的光芒透過課程這扇窗照進學生心里?面對這道必答題,重慶教師以課堂為土壤,以歷史為種子,展開了一場又一場充滿智慧與溫情的教育實踐。
在重慶市江北區新村實驗小學,當《紅巖》中的“小蘿卜頭”在獄中仰望光明的片段投射在屏幕上,孩子們的眼睛濕潤了。學校黨總支書記江艷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刻的情感共鳴,以“黑暗中的微光——尋找你的‘小蘿卜頭’精神”為主題,引導孩子們書寫屬于新時代少年的擔當與理想。
而在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海航班的教室里,一場特殊的誦讀正在進行:學生身著破舊囚服,深情朗讀《黑牢詩篇》和陳然的《我的“自白書”》,悲壯的歷史穿越時空,在年輕的聲音中回響。誦讀結束,教室里響起雷鳴般持久而莊嚴的掌聲,這是年輕一代對革命先輩最真摯的致敬。
從一節課到一架橋
構建協同育人新機制
“紅巖思政”課之所以能成功“圈粉”,不僅因為故事感人,更因為它真正架起了通往學生精神世界的橋梁。“育人必須關注人、關注實踐、關注問題、關注意義,這是為思政課注入靈魂的關鍵。”重慶市紅色資源育人研究共同體負責人張帝這樣總結。
渝北區空港新城人和街小學校長陳怡深諳此道:“道理入耳方能入心。用小故事講好大道理,是我課堂上的‘法寶’。”她根據小學生認知特點,以兒童化的語言、情境化的設計,把道理糅進故事,讓思政課如鹽入水,有味無痕。
中學階段的思政課挑戰更為現實。“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價值觀念正在成型的學生,思政課必須真實、有料、有態度。”云陽實驗中學校德育處主任肖文軒說。
在數學課堂上,革命歷史也未曾缺席——重慶大學城第三中學教師曾美從“渣滓洞鐵窗的窗洞半徑為R”這樣一個數學內容切入,隨即展示歷史照片與斗爭史料,數學的“度”悄然升華為精神的“度”、信仰的“高度”。
去年6月至12月,重慶市成功舉辦中小學“紅巖思政”課展示活動,共評選出294節優秀課例,覆蓋全學段、全學科,真正形成了“科科有思政、課課融紅巖”的育人新生態。
思政課變得“鮮活、生動、干貨十足”。一批優質課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紅色基因“潤物細無聲”地流入心田。
在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張偉莉動情朗誦古承鑠烈士在渣滓洞寫下的詩句:“假如山崩地裂,假如天要垮下……”一瞬間,課堂沉寂了,學生仿佛被帶回那個時刻。
“打造‘紅巖思政’品牌,核心在‘育’,我們要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精神滋養。”劉宴兵強調。
從一節課到一座城
下好“育新人”一盤棋
舞臺上,演員陳數飾演的江姐與獄友在獄中繡紅旗:“讓這面五星紅旗飄揚在歌樂山上……迎接屬于人民的新中國!”一針一線繡的是希望,一字一句念的是信仰。這一幕,讓無數觀眾淚濕衣襟。
“上好思政課,絕不能照本宣科。教材是地圖,而教師應是引路人,帶學生探尋深處的瑰寶。”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小學黨支部副書記雷國洪這樣理解思政教學。“大思政課”必須打破課堂邊界,走向真實的社會與生活。
重慶正以全域為課堂、以社會為教材,構建“課堂—校園—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場”。
紅巖村、渣滓洞、白公館……這些紅色地標持續煥發新的育人活力。通過“雙師同堂”創新模式——紀念館講解員與教師聯袂授課,以及流動展覽、微宣講等300余場活動,紅色資源真正“活”了起來、走進了校園、融入了成長。
“紅巖思政”早已不只是一門課,更是一座城市協同育人的系統實踐。重慶建立“館校結對”機制,打造沉浸式育人場景;構建起“啟蒙—體驗—深化—踐行”的一體化育人鏈條,實現“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全鏈條機制。
課堂有趣味,課后有行動。“理響重慶·行走的思政課”持續開展,將紅色教育融入社區治理,涌現出20個市級典型案例。渝中區“行走的思政課”、沙坪壩區“紅巖大課堂”獲國家級推廣,“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項目入選國家“大思政課”示范項目。
重慶以“紅巖精神”為魂,讓300余位烈士的事跡穿越時空,在校園中回響,在心中扎根,深深植根于青年學子的愛國情懷與報國志向中。
如今,整座重慶城如同一堂宏大的“思政課”。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正用最樸素的方式講述紅巖故事、傳遞紅色信念。這股源自平凡的力量,正如星星之火,為這座城市注入蓬勃不息的精神活力。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