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筆繪就新“豐”景
http://www.qdjcjx.com2025年10月21日 10:12教育裝備網
時值秋收季節,今年全國秋糧收獲近七成。在四川眉山東坡永豐村的高標準示范田里,稻穗低垂、機聲隆隆,農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近日,永豐村1500畝水稻全部收割完畢,專家現場測產平均畝產達877公斤,超高產田塊突破900公斤,成為新時代“天府糧倉”建設再創佳績的一項標志性成果。
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3年來,從成都平原到攀西高原、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四川農業大學以科技為筆、以田野為卷,努力讓“天府糧倉”糧更豐、倉更實、農更安。
1 良種落地,激發糧倉新潛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的試驗基地里,川農大水稻科技人員蹲在田埂上,撥開稻葉,查看“榮勝優520”的長勢。這款由該校自主選育的國審低鎘新品種不僅抗性表現好、產量穩定,且能在更廣泛環境條件下產出健康稻米,米質能達到國標二級以上。
良種,正成為“天府糧倉”最堅實的根基。
3年來,川農大選育并通過審定的動植物新品種達235個,其中27個入選四川省主導品種。超級稻“宜香優2115”連年穩居西南水稻推廣面積第一,“川康優2115”實現機插栽培百畝單產新突破;高抗條銹病的小麥新品種“蜀麥1958”交出了平均畝產656.48公斤的亮眼成績單,刷新了長江上游小麥單產紀錄;玉米“川單99”連續4年入選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是近年西南地區育成品種推廣面積及市場影響力最大的玉米單一品種……
今年,良種選育加速又添助力。川農大蘭海教授團隊發布的國內首款玉米智慧育種大模型“西南種芯—V1”及專用芯片“XNY—1000”,將育種周期縮短50%,預測準確率最高達82.5%。未來,它們都將成為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底氣。
2 良技到田,破解生產新問題
在四川仁壽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田里,玉米挺拔、豆莢飽滿。這項由學校楊文鈺教授率團隊研發的技術,已連續3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推廣至全國,面積達2033萬畝,實現“玉米基本不減產、多收一季豆”。
眉山東坡永豐科技小院創新“研試驗推用”一體化模式,驅動水稻“一優兩高”發展。該科技小院建立四川省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平臺,每年中試品種60個以上,篩選出“川康優6308”等主推品種6個;開展配套栽培技術驗證20項,集成創新5項核心技術。
“只要你們有新技術出來,只管放到我這里試用。”種植大戶萬富旭對學校水稻品質生理與機械化栽培團隊成員陳勇副教授說。
為推動水稻新技術在大邑落地,川農大科研團隊與當地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協同推廣機制。通過專家大院和覆蓋全縣的10個協同推廣站,整合省市縣推廣系統資源,形成“技術專家+推廣專家+種植主體”的緊密聯動。
3年來,川農人新建永豐水稻科技小院、川農牛科創農莊等成果轉化平臺153個,牽頭打造西南薯類產業體系科技小院集群,獲評中國農技協“最美科技小院”2個;組建130余支全產業鏈服務團隊,在川內建成23個科技示范園區,技術到位率達95%以上;構建“實驗室—中試場—示范田”全鏈條平臺體系,服務打造“天府糧倉”科技攻關樣板田120萬畝。
3 良機入野,智慧農業顯身手
丘陵地帶農機難行?川農大研制的中小型大豆聯合收割機解決了這一難題——效率相當于20個勞動力,機收減損率達15%。柑橘采摘機器人10秒摘果一個,解決了果實隨機分布、生長姿態不一致、作業過程中果實搖晃、果皮拉傷等問題……
針對四川多樣的地理環境,川農大科研工作者強化水稻、玉米、大豆、水果、茶葉等農機研發和推廣使用,大幅提高四川平原和典型丘陵山地農業生產效率。比如,玉米聯合收割機一小時能收獲5—8畝地的玉米,且在宜機收玉米含水量低于27%時,還可以直接將其加工成籽粒,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中小型大豆聯合收割機,工作效率達3—5畝/小時,在丘陵地區推廣超100臺……眾多良機正走在服務“天府糧倉”建設發展的路上。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