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制學校如何優化管理
http://www.qdjcjx.com2025年09月12日 08:55教育裝備網
九年一貫制學校是義務教育的一種重要實現形式,由于其跨度大,學生年齡差顯著,教育管理需求比較復雜,但同時也蘊含著特殊的辦學優勢。在基礎教育進階過程中,小學到初中的過渡,往往被視為學生成長的“暗礁”,學生的成長軌跡呈現出獨特的個體差異性和非線性特征,使得學生在學段的進階中難以實現整齊劃一的階梯式躍升,不能“一鍵切換”。在這樣的背景下,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優勢就顯得尤為突出,這類學校通過創新管理機制、優化組織結構、改革評價機制等,能夠充分發揮一貫制的管理優勢,應對多學段融合的挑戰。
1 創新課程管理:完善階梯式育人模式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載體,課程的縱向貫通需要系統化的管理機制作為支撐。九年一貫制學校能夠突破傳統的分段式課程管理的局限,發揮獨特的課程框架結構性優勢,進而實現學生認知發展的連續性躍升。通常意義來說,小學階段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習慣和基礎認知能力,從而奠定良好的綜合素質基礎。基于這種邏輯,小學課程通常具有寬泛性和體驗性特征,強調觀察和生活化運用,相應的課程組織管理要靈活配置。初中階段強調知識的邏輯化、系統化及解題能力的標準化,因此課程呈現出學科專業性和知識結構化特征,如物理化學分科,數學強化抽象推理等。課程管理要注重學科化、系統性和專業發展深度。面對這樣的差異,九年一貫制學校可以一改傳統“分段式”課程管理,從管理層面建立九年一體化貫通的學校課程體系,通過目標管理、課程開發管理、資源統籌等機制創新,設定分階段學習目標,建立“基礎+拓展+深化”的階梯式課程框架,避免重復教學或短期應試化傾向。
大連市第七十九中學及小學部將九年劃分為“基礎學段”(一至三年級)、“拓展學段”(四至六年級)和“深化學段”(七至九年級),每段設置學段主管,實施目標導向的階段性管理。在基礎學段,注重習慣養成與興趣激發,通過“科學啟蒙工坊”“藝術體驗課”等課程,融入海洋文化元素(如貝雕、濱海花藝)。在拓展學段,強化能力進階與特長孵化,聚焦學科思維轉型與特色項目深耕,開設“初中預備課程群”,如數學增設“邏輯建模工坊”,英語強化“AI配音實踐”,為初中抽象思維訓練奠基。在深化學段,則注重強化學科思維與創新能力,開設“AI機器人編程”“無人機控制”等課程,與大連理工大學實驗室合作開展項目式學習。通過管理機制的創新,減少學段過渡的“陡坡效應”。
2 優化組織結構:建立健全協同管理平臺
小學和初中課程貫通的難點在于師資的學段固化,由于小學和初中學段相對封閉,不同學段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差異顯著,教師長期固化于單一學段的教學,限制了教師的專業視野和教學能力,容易形成思維定式。分段管理體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師資流動,教師被認為是本學段的“專屬資源”,缺乏流動的動力和保障。造成小學和初中仿佛形成了兩個“獨立的王國”,教師們各自深耕于本學段的教學,而對另一學段的教學知之甚少,小學教師認為初中教師教學太著急,一上來就講難題,破壞了小學的學習興趣,初中教師則容易把學習困難歸咎于小學沒教好,基礎沒打好。這種局限性導致了學段銜接過渡的不順暢。
九年一貫制學校如何從管理角度入手,讓小學和初中教師真正地“相互了解”,促進小學和中學的順暢進階呢?首先要優化組織結構,進行制度設計,縱向分段管理,在不同的分段中設置專職學段主管,形成“校領導—學段主管—年級組長”的三級架構,匹配相應的權責,如統籌本學段課程實施與質量監控的教學管理權,參與教師配置和績效考核的人事建議權,管理學段教育教學資源的資源分配權。其次,建立協同管理平臺,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師因涵蓋小學和初中兩個學段,教師管理方面能夠實現跨學段協作與專業發展,通過建立學段聯席會議、設置跨學科教研協調崗、開展學科縱向聯合教研等協同管理平臺建設,打通學校的組織結構。最后還要建立動態調整策略,設置學段邊界彈性,建立主管任期輪換制度,開發學段間教師的柔性流動機制等。
大連市西崗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中學通過跨學段授課、初中教師下沉授課的方式,進行組織優化,既緩解了低年級師資不足的問題,同時也優化了課程銜接設計,使不同學段的教師資源流動起來,使學生共享學校師資。大連市第七十九中學和小學部開展了混合型教研改革,小學教師和初中教師集體備課,圍繞九年一貫制設計研修主題,開展跨學段校本課程和多年級混齡社團,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仍然由小學社團教師指導,既維系了師生關系,又共享了教師資源。四川新都蜀龍學校要求初中教師每年承擔小初銜接教學任務,給予學生充分的個性化指導,此舉使教師對相鄰學段課標熟悉度顯著提升。
3 改革評價機制:建立貫通式評估體系
評價是撬動育人方式變革的重要環節。如何從分段評價到全過程育人是九年一貫制學校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小學和初中學段評價方式有著一定差異。小學階段的評價更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傾向于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的培養,同時還會更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初中階段更加注重學科知識的掌握以及能力發展的均衡。在“雙減”背景下,這種分段評價難以科學評估教育政策的長期效果,制約了教育的連續性和學生全面成長。從分數導向到成長導向,從結果評判到過程賦能,使學校實現培養完整的人的教育使命,核心在于打破傳統評價的時空局限,使每個學生的發展過程都能被看見、被理解、被支持。
九年一貫制學校在評價貫通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通過建立階段性銜接評價標準、執行雙軌評價、引入適應性指標、建立教師協同評價等多種方式,力爭構建螺旋上升的發展通道。如堅持核心素養導向,圍繞五育并舉制定涵蓋一至九年級的階梯式評價標準,明確各學段能力發展目標,建立復合型評價檔案。借助信息化平臺,開展學業數據預警和行為發展曲線等個性化診斷,形成持續培養目標,避免“一刀切”考核。如一至五年級注重習慣養成,六至七年級強化適應性訓練,八至九年級聚焦實踐創新,各階段匹配差異化評價標準,對合作能力、審美表現等進行動態追蹤,形成成長畫像,搭建覆蓋九年的“學生成長數據庫”,通過數據預警實現精準干預。
南京育英第二外國語學校建立了校本化學生評價工具和指南《育英二外“三個學會”》分級目標考評表,包括了小學低段、小學中段、小學高段以及初中三段的6張表格,兼顧了不同階段考查要素的差異化要求,并且在總體上保持了考查維度的一貫性。如在小學低段考查要素中減少了小學中段“學習策略”的項目,而在小學高段增加了“課后延展”,這些細微的考量體現了學校對學生認知規律和能力的尊重。除了評價維度的連貫性之外,還充分考慮評價要求的遞進性,在不同階段的同一維度提出了差異化目標要求,如四級(七年級)“會學習”維度提出“養成獨立思考習慣,利用各種工具書解決學習困難”等,而六級(九年級)目標升級為“能夠根據自己的狀況,利用網絡、教輔材料資源”,在“會做人”“會生活”兩個維度也有進階式的差異化評價。
從管理視角來看,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系統化的育人管理體系,在構建階梯式課程框架、協同管理平臺和教師流動機制、貫通式評估體系等方面,打破傳統分段管理的局限,實現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全過程追蹤。九年一貫制學校通過創新管理,可以為我們展現一條突破學段壁壘、實現無縫銜接的創新路徑。
(作者張玲系大連教育學院校[園]長培訓與指導中心主任,李坤系遼寧省大連市第七十九中學校長。本文系大連市教育科學規劃重大課題“促進國家課程方案轉化落地的學校課程規劃與實施研究”[ZD202501]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